• “把未来教育办在当下”这样的理念指引学校朝着好学校出发
  • 全国新教育实验旗舰校,长三角基础教育精品校
  • 学以成人,对话世界

400-882-5311

苏州市吴江新教育学校 - 学校简介

位于长三角一体化核心示范区的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,是全国新教育实验与吴江经济开发区共建的民办寄宿制精品初高中。学校以"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"为核心理念,通过教育家办学、名校长领衔、执教等特色路径,形成小班额、资源足、课程实、直升制等八大办学优势,成为区域教育示范标杆。

区位坐标与硬件基底:长三角核心区的教育新地标

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,苏州市吴江区凭借"沪苏浙交界"的黄金区位,正成为教育创新的试验田。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便坐落于此,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与吴江经济开发区共同培育的教育成果,自落地以来便以"精品化、特色化"定位吸引关注。

校园空间布局上,学校占地超6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。漫步其中,可见传统书院的雅致与现代教育设施的融合——开放式书吧点缀于教学区角落,实验楼配备数字化探究实验室,运动场馆涵盖标准田径场与室内体育馆,宿舍区则以"家庭式单元"设计满足寄宿需求。这种硬件配置既了学习生活的舒适性,更为"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"理念提供了物理支撑。

核心理念与育人追求:22年教育实验的系统落地

"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"——这一镌刻在学校文化墙上的标语,正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。理念溯源可至全国新教育实验,这项由民进中央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教育改革实践,已历经22年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,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6000余所学校。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的特殊价值,在于将这一全国性教育实验的成果进行系统化、在地化演绎。

所谓"幸福完整",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三个维度:学习过程的幸福感,不仅关注知识获取更重视成长体验;教育内容的完整性,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领域课程;生命发展的全面性,兼顾智力提升与人格塑造。学校提出的"学以成人,对话世界"育人目标,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表达——培养既能立足本土文化根基,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完整人。

办学特质与特色体系:八大优势构筑教育生态

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标准化模式,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,具体可概括为"小班额、资源足、课程实、课堂活、新书院、多、寄宿制、能直升"八大关键词。

"小班额"绝非简单的人数控制,而是将师生比稳定在1:8左右,确保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;"资源足"体现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上,除国家课程外,开发了3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,涵盖科技创客、人文经典、艺术素养等领域;"课程实"强调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的联结,例如数学学科开设"长三角经济数据建模"实践课,物理学科结合吴江智能制造产业设计实验项目。

"新书院"模式是学校的一大创新,以中国传统书院的"导师制"为基础,每个书院配备3-5名学科导师与生活导师,学生可自主选择书院加入,形成跨年级的学习共同体;"多"则通过"教育家办学+名校长领衔+骨干教师支撑"的人才战略实现,目前教师团队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占比超35%,具有硕博学历的教师达42%。

作为民办寄宿制学校,"寄宿制"不仅是管理模式,更被转化为教育资源——晚间开设"项目式学习工作坊",周末组织"长三角文化研学",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教育场景;"能直升"的贯通培养机制,则为学生提供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连贯成长路径,避免升学竞争对学习体验的干扰。

学术支撑与发展愿景:教育专家引领的持续创新

学校的教育实践并非闭门造车,而是有着强大的学术支撑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亲自担任学术总顾问,定期开展教育理念指导与实践案例研讨。这种"理论专家+一线实践"的协作模式,确保了学校既能把握教育改革方向,又能解决具体教学问题。

谈及未来发展,学校提出"三个认同"的目标:让学生在校园中获得成长认同,让家长在参与中获得教育认同,让社会在成果中获得价值认同。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、深化教学改革、加强师资建设,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民办教育的示范样本,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。

学校环境
  • 学校环境
    学校环境
  • 上课氛围
    上课氛围
  • 课间操
    课间操
  • 校园环境
    校园环境
  • 教室走廊
    教室走廊
  • 老师与学生互动
    老师与学生互动
课程导航
0.032474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