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学习的初期阶段,最关键的是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与稳定的操作习惯。码高机器人初级课程打破传统"一刀切"的教学模式,将学习过程细化为五个进阶阶段:从认识基础配件的"启蒙探索期",到掌握基础搭建技巧的"技能形成期",再到融合简单物理原理的"原理应用期",接着是独立完成复杂模型的"综合实践期",最后过渡到为编程打基础的"思维衔接期"。每一阶段都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与验收标准,确保孩子每一步都走得扎实。
例如在"启蒙探索期",课程会通过趣味化的主题任务(如搭建小推车、简易起重机)引导孩子熟悉螺丝、齿轮、连杆等20余种基础配件的名称与功能;进入"技能形成期"后,教师会逐步拆解四驱车、机械臂等经典模型的搭建步骤,让孩子在模仿中掌握"三角形稳定结构""齿轮啮合规则"等实用技巧,避免因基础不牢导致后续学习受阻。
区别于单纯的"拼搭游戏",码高机器人初级课程特别强调"做中学、学中思"的教学理念。课程内容以机器人搭建为载体,有机融入齿轮传动、杠杆平衡、滑轮省力、能量守恒等基础物理原理,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自然理解科学规律。
以"杠杆原理"教学为例,教师会先布置"用最少的材料搭建能翘起重物的装置"任务,孩子在尝试中会发现支点位置与力臂长度的关系;随后通过对比实验(如改变支点位置后测量所需力度),引导他们总结出"动力×动力臂=阻力×阻力臂"的公式;最后再结合生活场景(如剪刀、开瓶器的设计),让抽象原理与实际应用产生联结。这种"实践-总结-应用"的闭环学习,比单纯背诵公式更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。
考虑到7-12岁孩子的学习特点,课程采用每班8-12人的小班编制。这种规模既能教师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(如搭建时的操作习惯、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),又能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。
在个性化指导方面,教师会通过"学习档案"记录每个孩子的进步:有的孩子空间想象力强但动手速度慢,教师会增加结构设计类任务;有的孩子操作熟练但原理理解薄弱,教师会在搭建后增加"原理小问答"环节。而在团队协作方面,课程设置了"机器人救援""校园环保车设计"等需要分工完成的项目,孩子需要协商角色(设计师、搭建员、记录员)、解决意见分歧,最终共同展示成果。这种经历不仅能提升沟通能力,更能让孩子理解"1+1>2"的协作价值。
课程质量的核心在于师资。码高机器人初级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叶昌青博士领衔教学团队,成员均具备机器人教育专业背景,部分教师拥有FLL、VEX等国际赛事指导经验。
叶昌青博士团队特别注重"教学场景化"设计,例如在讲解"滑轮组省力原理"时,会结合工地塔吊的实际案例;在引导孩子理解"能量守恒"时,会用搭建好的过山车模型演示动能与势能的转化。这种将学术知识转化为具象场景的能力,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,极大降低了孩子的学习门槛。
完成初级课程学习后,孩子将获得多维度的能力提升。具体表现为:
更重要的是,课程通过"工程日志记录+成果演讲"的方式,培养孩子"发现问题-分析假设-实践验证-总结反思"的科学思维习惯,这种能力将伴随孩子整个学习生涯,成为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。
机器人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"搭建高手",而是通过搭建过程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、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塑造团队协作的品格。码高机器人初级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设计(从五阶体系到物理融合,从小班指导到赛事衔接),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。
无论是刚接触机器人的"小白",还是已有一定基础的"小能手",都能在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。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创意转化为实物,当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与分享,当他们用所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——这些瞬间,就是机器人教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