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最新教育规划明确,大中小学需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,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直接关联评优评先、毕业审核及高一级学校录取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源于对当下青少年劳动意识弱化现象的针对性回应——当"洗衣靠父母""做饭点外卖"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活常态,当"劳动课=应付检查"的认知在校园蔓延,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已从"可选"升级为"必需"。
具体要求中,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规定引发广泛关注。家庭层面,鼓励孩子掌握洗衣、做饭等基础家务技能,每年针对性学习1-2项生活技能的指导,实则是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。这一转变背后,是教育部门对"劳动即成长"理念的深度认同:只有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动手操作,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。
回顾过往,劳动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。尽管多数学校象征性开设劳动课或组织劳动活动,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。学生普遍抱着"完成任务"的心态参与,教师也未将其视为核心课程认真对待。更棘手的是,因重视不足导致的安全措施缺位,曾多次出现学生劳动课受伤事件,家长质疑"学校借机摊派任务"的声音一度让劳动课陷入"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"的尴尬境地。
数据调研揭示更深层问题:64.7%的中小学生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春游、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;70%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课程。这种认知偏差,本质是对"劳动"概念的窄化理解——劳动绝非仅指体力付出,而是包含知识应用、技能实践、责任担当的综合行为;劳动教育也不仅是"做事",更是"育人成人"的关键环节。
教育界有句共识:"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"。教师凌宗伟的教学观察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。他曾带过两名背景相似的学生:一名在做楼梯卫生时,坚持先用湿拖把清洁再用干拖把擦拭,每块地砖都认真处理;另一名则敷衍了事,仅清理明显脏污处。这种劳动态度的差异,最终演变为人生轨迹的分野——前者学习认真、人际和谐,顺利考入理想大学并在职场获得认可;后者虽成绩不错却处事马虎,高考因漏填答题卡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。
这一案例折射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:劳动是培养责任意识、锻炼做事能力的天然课堂。当学生在洗衣时学会分类整理,在做饭时掌握时间管理,在打扫时理解团队协作,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技能,实则是塑造"完整人格"的基础。正如教育学家波利亚所言:"知识的学习途径是自我发现",劳动正是让学生通过身体实践"发现知识、发现自我"的重要方式。
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,是让孩子具备"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"。这种能力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具体体现在:通过烹饪学习营养搭配,通过种植理解食物来源,通过维修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——当教育回归"教育即生活"的本质,学生的成长便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。杜威"做中学"、陶行知"教学做合一"的教育理念,在此得到生动实践。
国际教育经验也印证这一点:许多国家的国民教育将劳动实践融入日常,从小学会整理书包到中学参与社区服务,这些训练不仅提升动手能力,更培育出尊重劳动、珍惜成果的国民素养。我国传统文化中"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"的训诫,正是劳动价值的朴素表达——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,更是连接身心、感知世界的桥梁。
要实现这一目标,需构建"家庭-学校-社会"协同育人网络。家庭作为劳动启蒙的站,家长需以身作则,从"自己整理书包""参与家庭大扫除"等小事开始,让孩子体会劳动的成就感;学校需完善劳动课程设计,结合生活实际开发烹饪、种植、手工等实践项目,建立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;社会则应提供更多实践场景,如社区劳动岗、企业参观等,让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。
当劳动教育从"边缘化课程"转变为"必修课程",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——我们不再满足于培养"只会读书的孩子",而是希望塑造"能做事、会生活、有担当"的完整个体。洗衣做饭不是目的,而是培养劳动意识的起点;劳动课不是任务,而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纽带。唯有让劳动真正融入教育全过程,才能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收获成长,在付出中懂得珍惜,最终成为能够创造幸福、传递幸福的人。